
只有在字典中,成功才会排在工作前面。——维达·沙宣 想在一年内变成富翁的人会在一年内上吊。——达·芬奇 同样出生于1930年,相对于巴菲特“辉煌”的少年时期,年轻时候的索罗斯更为坎坷。 索罗斯童年在战乱中成长,童年的经历对他的投资、投机观打下深深的烙印。虽然有人称他是“风险投机家”,但是他却是最厌恶风险的。 1953年,乔治·索罗斯从伦敦经济学院毕业,他的理想是做一名学者,传道授业。不过他的成绩比较一般,在经济压力下,他找了一些临时性的工作,但生活并没有起色,直到面对每个月催收的房租,他偶然间发现了金融市场的赚钱机会。 
找工作 索罗斯给伦敦大部分商业银行的CEO都写了一封求职信,最后有一家银行给了他面试的机会,拉扎德兄弟银行,银行CEO约见了索罗斯,然后并不是为了招他入职,还给了他一段话:“在伦敦这座城市,我们奉行的是“才智裙带”(裙带关系),每个CEO下面都有许多亲戚在岗,这些亲戚中才能出众的会成为下一任CEO。当然如果你是他们的同学,也有可能被录取。” 索罗斯不是英国人,很难找到有关系的朋友进入职场。不过“皇天不负有心人”,辛格和弗里德兰德公司愿意接收他,这家公司的CEO是匈牙利人,和索罗斯一样。在辛格和弗里德兰德公司,索罗斯业绩并不出众,但是学到很多套利的理论,并且实践操作。比如黄金股套利交易,他有所获利。他开始喜欢金融工作了。 初露锋芒 一个亲戚曾经给他1000英镑,让他代理投资,两年后他前往纽约加盟迈耶公司的时候,1000英镑已经转化为10000英镑。显然他的投资水平并不低。 在纽约,索罗斯开始做石油股的套利交易,基本原理是在不同国家的证券市场上买卖同样的证券,靠微小的价差赚取利润。稳定的利润让他在华尔街名气蹿升。 可惜好景不长,1961年美证券市场开始征收15%的利息平等税,美其名曰:保持国际收支平衡。但是对索罗斯这种跨市场套利交易的投资者来说,税负沉重,几乎砸了他的饭碗。15%的境外投资税导致索罗斯的欧洲股票业务彻底停滞。套利本身是赚“小钱”,非常注重成本,政策的变化导致无利可套。 
研究哲学 索罗斯趁着几年赚的钱,足够生活一阵子了,悠闲上着班,但是利用周末和晚上时间做哲学研究,他继续书写之前在伦敦经济学院未完成的著作《意识的负担》,之后便完成了写作。然而有一天,他把自己之前写的东西读了一遍,发现完全看不懂,他认为自己只是在重复卡尔·波普的思想,而不是新的理论思想,新的创作。 老实说,他的《金融炼金术》也是有点晦涩难懂,反身性理论高级而实用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拜读。 重拾金融 32岁的索罗斯重新进入金融市场,并把重心都放在投资上面。1963年,他来到了欧洲老牌投资银行阿霍尔德-布雷希洛德合伙公司,在市场中检验他的投资哲学观念,并且开始构思量子基金的雏形。 1967年阿霍尔德-布雷希洛德合伙公司创办了“第一雄鹰基金”,索罗斯出任基金经理,两年后第二个基金(双鹰基金)建立,这个基金成就了索罗斯数十亿美元的净资产,要知道他的第一笔投入只是25万美元。 
1970年吉姆·罗杰斯成为索罗斯的合伙人,他们开办了一个独立的基金管理公司——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,这也是后来的量子基金。20年后,索罗斯狙击英镑,一战封神,赚取20亿美元,成就人生辉煌时刻。 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,所谓“财富快车道”大都是骗人的把戏。 巴菲特与索罗斯花了一辈子的时间在投资上,除了他们本身的天赋异禀,还有不断的学习、实践、成长,找到投资的本质,才得到人们梦寐以求的财富。
|